微时代,快速而密集传播的碎片化信息,飘忽不定的兴趣点,都会让人有种被网络裹挟着四处奔忙的感觉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早些年在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时提出了“快思手”的概念,批评电视令其受众在汹涌而至的画面前,只会以“快速的固有的思维”进行论证,最终沦为平庸的“沙发土豆”。微时代要防止变异为“快思手”,就要克服为了上网而上网的毛病,上网则需要预有规划,心无旁骛,切实把网络当成汲取知识、锤炼思想的工具,而不是消磨时光的玩物。
3、要学会化“热”为“冷”。
我们迎来了微时代,人人都持有自媒体“麦克风”;同时,我们又无法回避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矛盾集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,二者叠加令网络的放大效应更加明显。不少网民一遇到网络热点就头脑发热、情绪暴躁,以为看到了一些目击者的随手拍或是个别专家的快评论,自己就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了,就“正义感”爆棚、“网怒症”发作。事实上,越是“热”事件,越要“冷”处理,学会从全局看问题,从细微处辨真伪,防止以偏概全,武断下结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