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农业,更多的依赖于农业无人机这种科技装备,它是在2014年出现的突破性科学技术。农业无人机装配了自动巡航的 GPS 导航系统以及由巡航系统自动控制的标准摄像机;地面的软件可以让无人机拍摄高分辨率的地面图片。无人机的巡航软件采用传统的无线电来控制无人机的飞行,包括设计飞行路径,最大程度地覆盖农场的面积,控制摄像机以方便之后的图像处理。在低分辨率状态下(即飞至 120 米的高空观察作物,这是美国政府规定的无人飞行器的常规飞行高高度,再高了就需要向空管部门报备),可以让农民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图像。跟卫星拍摄的图像相比,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成本更低,而且分辨率更高。
无人机可以为农民提供三种类型的详细信息。第一种,从空中观察作物,帮助农民发现灌溉问题、土壤问题,甚至还能发现肉眼无法发现的虫害和菌害。第二,空中的摄像机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图片,既可以采集到普通的视觉光谱照片,也能拍摄红外线照片,帮助农民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作物健康问题。第三,无人机每周、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可以飞一次,可以提供按时间排序的动画,演示作物的生长变化,为更好的作物管理提供机会或者发现问题。这是数据驱动农业发展趋势的一部分。[1]
开发进展;日本截至2015年,通过卫星数据激活无人农业的努力在日本快速推进中。不过,火箭发射及卫星制造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。日立造船、洋马农机和日立制作所正在推进利用日本版全球定位系统(GPS)开展自动农业的试验。
日本版GPS主要指的是三菱电机制造的“导”号准天顶卫星系统。现有的GPS主要依赖美国卫星,在山地众多的日本,信号难以完全覆盖,定位也存在10米左右的误差。日本政府在2015年1月公布的宇宙基本计划中提出,在2033年之前将把能长时间停留于日本上空的准天顶卫星数量由目前的1颗增至7颗。目标是建立日本自己的定位系统,确保在全国任意区域都能获得误差在5米以内的方位数据。新系统将为卫星数据运用于农业开创新的道路,而依据目前(2015年)的数据根本无法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