捧;捧,是人的天性。映射到“网络蝗虫”身上,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。他们当中,有的可能是某些明星、红人或者有名人物的铁杆“粉丝”;有的可能是某种论调或观点的捍卫者;有的也许是某一现象的拥趸。反正他们的步调和出招的路数会出奇的相似,就是死心踏地热捧到底,不遗余力地对他们所支持的人或事加以宣扬、推介和煽动,不计得失,不计报酬,甘当一名出色的义务广告宣传员。
骂;骂,是“网络蝗虫”们最臭名昭著和最为人诟病的招数,虽然鲁迅他老人家早在很多年前就说过“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”这样掷地有声的名言,但这句话的“药效”早已没办法能根治某些“网络蝗虫”们病入膏肓的骂人“瘾症”了,反而“毒副作用”越来越强,在一些“网络蝗虫”们看来,“辱骂和恐吓才是真正的战斗”,骂,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他们最为有力和自豪的武器。在无数个寂寞无聊的夜晚,某些“网络蝗虫”们身着“夜行衣”,头戴“蒙面罩”,怀揣着“TMD、SB、干你妈、操你娘”等四大不入流的独门绝技和其它不知名的暗器,充当隐形先生,到处“拈花惹草”,随意发飙。见谁不爽,就疯狂作案,扔下几发“暗器”,然后借着“夜色”,消失的无影无踪。可以说,谩骂型的“网络蝗虫”,他们应该是生活中的自卑者和可怜虫,不论他是否“成功”,他们实际上是把网络当作发泄自卑的“泄欲工具”,但又因为自卑,其辱骂的影响力必然一定是“早泄”无力的,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哄;起哄、看热闹是中国人的习惯和劣根性,鲁迅当年在“人血馒头”事件中对这种劣根性有很精彩的描述。其实,很多“网络蝗虫”们也一样精于此道,他们中的起哄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。一是“干哄”,这种“蝗虫”没什么具体目的,也没什么攻击性,只是图个热闹,主导思想就是别人都哄我不哄,那不是落伍吗,他们哄的目的也只是想证明自己还是存在的,当然,也基本上没人会注意他们的存在;二是“热哄”,此类起哄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目的,就是唯恐天下不乱,特别是当“热捧”型和“谩骂”型“网络蝗虫”互相干起来的时候,他们更是一身劲,造势添火,誓把本就很“混”的水搅得更加的混浊,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;三是“混合哄”。此类“网络蝗虫”最有意思,他们可能在现实中是精神分裂者,他们一会担当吹捧者,一会扮演辱骂者,再一会又非常“公道”地中立起来,干起了“劝架者”的活。行为异常古怪,令人不可思议,非正常人正常心理能揣度得了。
横扫网络的后果;存在的就是合理的,“网络蝗虫”横扫网络有利有弊,没有他们的扫荡,网站将无以为继,最起码生意惨淡,另一方面,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,也形成了很多网络泡沫,造成了一些虚拟繁荣的假象,有时也会形成误导。就目前来说,“网络蝗虫”横扫网络主要有以下三种后果。
动静大;网络上不管是人或事,只要经过“网络蝗虫”们的扫荡,在一段时间内,很快就会成为热中之热。他们往往行动势头及速度吓人,短时间内以“乌云压顶”之势可能在一个“地方”迅速聚集数万乃至数百万人,集中对网络上的人或事进行狂轰乱炸,造成的动静想不大都难了。
捧人快;一般情况下,“网络蝗虫”就是人气的睛雨表,也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,没有他们的关注和热衷,也就没有网络奇迹,不管他们的初衷是热捧还是棒杀。因为在“网络蝗虫”们的带动和影响下,必然造成成千上万的其他网民也去关注那些最热门的人物和话题,这样将会在很快的时间内捧起一批网络明星,或者为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名家增添更强的人气和关注率。所以,无论从哪个角度说,“网络蝗虫”都是很多网络名人和现实名人维持“名气”的功臣和衣食父母之一
影响强;在有意无意中,“网络蝗虫”们充当了网络以及现实世界里的宣传队、播种机和吹鼓手,他们关注时事,关注热点,并乐于宣传,在很大程度上,使很多新闻、思想、言论和观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以快速传播,对纸质媒体、新闻媒体等传统媒介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冲击,影响力之强可以说无人能比。
总之,“网络蝗虫”横扫网络现象的产生和发展,于网络,于社会,到底是福,是祸,目前下定论为时尚早,有待社会学家们去研究,去探索。但至少目前来看,如果加以积极的引导,是完全可以步入良性循环机制的。
展开全文